阿拉善仿古地毯
是中国地毯五大路系之一
其制作技艺继承了
阿拉伯和中国京式宫廷地毯的传统
以其精细独特的做工
淳朴秀美的图案而著称于世
作为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
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段丽珍几十年如一日
与经纬相交的织机相伴
坚守初心传承技艺
让阿拉善仿古地毯不断绽放异彩

段丽珍接受媒体采访

精心编织

一丝不苟

独具匠心


方寸精华

各种款式

件件精品

再现伟人

方寸天地

精心编织

用心指导

匠心出精品
阿拉善地毯的制作历史源远流长,诞生于公元1736年以后,至今有280多年的历史。阿拉善地毯色彩斑斓、图案精美、风格淡雅,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复杂,需要经过绘图、选毛、纺纱、织毯、平毯、洗毯、投剪、整修等10多道严格工序,才能做出一块合格的仿古地毯。地毯织造技艺(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段丽珍,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段丽珍专门成立了地毯织作“名师带徒工作室”,并以此为平台,广泛开展传帮带工作,目前已培养学徒30余人。经过多年的发展,工作室年生产各类地毯制品200余条。
仿古地毯的代表作三蓝仿古地毯以苍天厚土的蓝黄为主色调,沿用民间流传数千年的结扣工艺,仿宫廷图案精心手编而成。为了紧跟时代潮流,段丽珍不断钻研创新,在守正的同时,积极迎合市场需求创新开发开发出了挂毯、车垫、沙发垫等多功用产品,还选取阿拉善特色旅游景观和常见动植物翻新图样,设计出更多具有当地特色和大众喜爱的作品。浓郁的传统特色,加上大胆地推陈出新,使阿拉善仿古地毯工艺品彰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远销海内外的收藏馈赠佳品。
段丽珍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断提高自身技艺水平,把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传授给更多人。希望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阿拉善仿古地毯能够走出阿拉善,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走进段丽珍的个人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台有着年代感的木质织毯机,制作阿拉善仿古地毯最重要、耗时最长的织毯工序也将在这里完成。只见段丽珍的手在经纬线上来回穿梭,纵横交错的织线如同一架竖琴,在她手中弹奏出最美的乐章。
段丽珍说:我们做的地毯大小不一样,还有织地毯的难度都不一样,这都按比例、按照货的大小、难度来说制作时间,比如一个2米乘3米的大地毯,两个人一起做就需要半年时间。我们织地毯主要是靠织机上的经线和纬线,首先把经线一根根按照固定的距离绕在上下的横梁上,经线挂的越密织出来的质量越好。挂好的经线分成前经和后经,再通过绞套各绑在一根综棒上,就可以交换前后经的位置。在开始编织时,先用线过五公分的素进行打底,然后再按照图案用不同颜色的毛线在经线上拴桃打结,再用织毯刀砍断毛线,形成一个线头,织好一行后,再穿过一条纬线用耙子打实,再剪荒毛,这样一行就形成了。
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制作就是这样一行一行不断织密的过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需要耗费手艺人数日精力,才能一点点成型。地毯成型后,将固定在上下横梁上的经线依次剪断后卸下,再用镊子将地毯上的纤维和线头一一夹出,用刷子把毯面清理干净,让毯面光泽度更好,图样更加清晰。
“从一撮精挑细选的羊毛到一块光彩华丽的地毯,从一张精心绘制的图纸到一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我从事地毯织造有五十多年了,为了把我们这个传统工艺很好地传承下来,不要让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失传,我将用行动保护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其世代传承与延续下去。”段丽珍说。
阿拉善仿古地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苍天般的阿拉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这里平添一抹亮丽的色彩。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的一项——阿拉善仿古地毯。
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制作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于1736年前后,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在2008年6月,阿拉善仿古地织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中国地毯五大路系之一的阿拉善仿古地毯制作技艺,继承了阿拉伯和中国京式宫廷地毯的传统,以其精细独特的作工、淳朴秀美的图案而著称于世,在大漠戈壁独树一帜,历来被行家们尊为地毯技艺的鼻祖。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兴起与黄教的发展和封建上层阶级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关系。光绪年间,“福泰云”掌柜王泰专程到宁夏一些地毯作坊学习地毯织作和管理,随后在定远营办起第一家地毯手工作坊。继王泰之后,阿拉善定远营城地毯作坊叠起,有名的大作坊还有赵、滕两家,上世纪40年代末定远营尚有20多家地毯作坊,织出的地毯享誉各地。
阿拉善仿古地毯工艺复杂,从设计到完成要经过构思设计、织作、平、剪、洗、造旧等工艺。仿古地毯的代表作三蓝仿古地毯以苍天厚土的蓝黄为主色调,沿用民间流传数千年的结扣工艺,仿宫廷图案精心手编而成。
阿拉善地处大漠戈壁,风沙大、气候干燥,土种羊毛鳞粗,洁白,物理性能极好,织出的地毯具有质刚、弹性强、拉力强、光泽好的特点。阿拉善仿古三蓝地毯的形成与蒙古族敬拜天地,在生活中崇尚蓝色、黄色是分不开的,它表现了西部卫拉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审美情趣和地域生态文化。由于采用植物染色,羊毛没有受到化学剂的腐蚀,具有弹性强、光泽度好、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仿古地毯还因仿古的原因,越旧、使用时间越长,其价值越高,与其他品种最大的区别在于成色不像京式那样俏丽。其布局四面多呈对称的格律体构图,给人以严谨古雅、安定稳重之感。内容取材于我国传统吉祥纹样,色彩总的基调是淡泊清雅,加上吉祥纹样,使其更显得古色古香,成为珍贵艺术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为了传承和发扬光大这一传统技艺,段丽珍这位昔日的织毯女工,担当起了保护、发掘和传承的重担,成为一名热爱织毯的民间艺术家。在花季少女的年龄进入阿左旗地毯厂,很快掌握了地毯的织作、片花、整形、造旧及成品验收等技艺。2004年,地毯厂倒闭,离开工厂的段丽珍没有闲下,她自己开起了织造厂,先后有3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在她创办的织造厂内生产地毯。如今,段丽珍的织造厂已成为阿拉善仿古地毯织作行业中规模最大、知名度较高的一家。“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更要精一行。”多年来,段丽珍本着对阿拉善仿古地毯的热爱,勤学钻研,不断创新,在保证阿拉善仿古地毯织作工艺的前提下,先后开发出了挂毯、车垫、沙发垫、马鞍坐垫等诸多产品,同时图案也在变化,设计出毛主席头像、天鹅湖、贺兰山、航天城、上山虎、下山虎、12生肖等一批居民喜爱,又具地域特色的地毯图案。
为宣传阿拉善仿古地毯,让更多的人了解阿拉善仿古地毯,让阿拉善仿古地毯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亮丽名片,段丽珍发动家人、亲友做宣传员,宣传、动员农牧区的亲友们学习阿拉善仿古地毯织造技艺。段丽珍先后收授徒弟近20人,仔细、耐心的传授着技艺,严格要求弟子遵循传统的地毯织造方法传承技艺,努力让他们每一人都能够担起这份责任。
从一份工作,到一项事业,再到一种责任,段丽珍的阿拉善仿古地毯之缘在发展中升华着。段丽珍说:“阿拉善仿古地毯工艺复杂,操作复杂,工序较多。地毯织造辛苦,现在愿意学习和继承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从事这项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保护和推动阿拉善仿古地毯行业发展的行列,传承工匠精神,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存的根能深深扎根于阿拉善这一方热土,放射出光彩夺目的风采。(推荐/宣传部)
—————
责编/郑好;
编发/新媒体头条
推广:地球村民网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