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阿里坚·克里木修祖谱

【一】   

1980年,冬日。

北疆阿勒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阿勒泰市武装部大院。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大红标语挂在一辆解放牌汽车的帆布篷上。车前,家人千叮咛万嘱咐即将远行的孩子。    

此时,一个维吾尔族长者走近一个高高大大、结结实实,穿着新军装的小伙子跟前。一脸严峻,口里吐出来几个字:“走了就不要回来了。”

老者说完,眼望着水墨一般的远山,转身背着手走了。

【二】

    四年后,夏日。

    阿勒泰北屯林场一栋简陋小平房。

    身着军校服的小伙子,庄重的向一维吾尔族老者行了一个军礼。

    “报告父亲,北屯林场子弟不辱家门,向您致敬。”

    这个小伙子名叫阿里坚·克里木,是老者阿克里木的儿子。


【三】 

三十年后,夏日。

首府乌鲁木齐市。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随着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新疆边境旅游业得到不断恢复和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发展模式,边境旅游已经成为我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脱贫致富、稳边富民、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疆边境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新疆边境口岸及周边国家在旅游方面还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与边境旅游需求不相适应;‘走出去’速度加快与签证办理耗时长、期限短不相适应等矛盾。”

武警大校、自治区公安边防总队党委常委、副总队长的阿里坚,以自治区政协委员的身份出现在自治区政协召开的“促进新疆边境旅游发展”协商座谈会上,建言献策,从建立推进边境旅游工作机制,加大边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通关效率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坚持问题导向,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有利机遇,依据地缘优势、区位优势、开放优势和发展优势,又好又快推进边境旅游。

放眼国际大舞台、欧亚大棋局、周边大市场,把新疆边境旅游作为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坚持顶层设计、超前谋划,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业态、转变发展方式,把新疆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特区、产业园区,更好地发挥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桥头堡、主力军、排头兵的作用。

【四】

2019年12月26日。

乌鲁木齐市,自治区公安厅住宅小区。

这一天,是毛泽东诞辰126年纪念日。

说来也是巧合,这一天是阿里坚57岁生日。

这个生日,阿里坚,这位以“军人为荣,担当为责,不忘初心,扎根边疆,奉献边防”的退役武警大校,正专心致志的修编《阿氏祖谱》。

阿里坚的背后,是一尊坐在圏椅上的毛泽东塑像。

“祖宗都不敬,谈何爱国。”阿里坚说,“这可是伟人1964年讲的,收录于《毛泽东读书》一书。”

1957年,毛泽东在成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老人家这样说:“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     

从小接受先进文化教育,军人风范的影响,参军入伍保卫祖国是阿里坚的梦想,1980年10月出生在阿勒泰额尔齐斯河河畔的他光荣入伍,在部队大熔炉中刻苦磨炼,成为一名合格军人,从士兵、班长、军校学员、排长、边防派出所所长,一直到支队政治委员、总队副参谋长,进而成为新疆公安边防总队党委常委、副总队长,子女跟着前辈的足迹加入了军队行例。由此形成了三代中国共产党员、三代军人。


【五】

寻根觅本,追源探流,为人之天性,有谱爱家,才能爱国之本。

阿里坚的祖父“福乐”、曾祖父“乡”师,精通回鹘文、佛经、古兰经、汉语,农耕经商,扶贫助困。

阿里坚的父亲克里木,出生于1923年,1939年代与其兄长移居伊宁市,新疆解放初就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从阿勒泰军分区转业到阿勒泰林业局,组建北屯林场,荣获自治区“为新疆30年建设事业做出贡献者”、“为新疆40年建设事业做出贡献者”奖章。

家庭的熏陶、党的培养,使阿里坚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把坚实的脚步踏在祖国西北边疆的土地上,成为国家边海防委员会的“边境防卫管控”专家,用汉文编撰了多部专业著作。

在阿里坚的心中:祖国的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地区。各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交流交融,形成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中国的历史演进,决定了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的基本特征。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绿洲农耕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相得益彰,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族群交流互补、迁徙汇聚,开创了多种文化并存的生动局面。

因为工作上的需要,在阿里坚几乎走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深切的体会到:新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同语言的互借互用成为普遍现象。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北庭故城等融合了汉、回鹘、吐蕃以及新疆古代居民的多种文化元素,是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典范。

历史上新疆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丝绸之路的畅通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的新篇章。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情况从未发生改变。新疆的文化景观始终是多种文化并存、多元文化交流。

【六】

国家编正史、地方纂方志、家族修家谱,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向来有大俗和大雅之分。两者并不矛盾,大俗和大雅相通相融,雅俗共赏。

姓氏见证着家族的传承,维吾尔族名字也不例外。一看家谱,就清楚了自家的枝脉,中国人的基因里,是很看重“追终慎远、光宗耀祖”的,有道是“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古今同理。

中国家谱文化宝库,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历史文献。微观而言,家谱作为记载家族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是家族的百科全书,是平民百姓珍贵的“家族记忆档案”。宏观视野,绵亘数千年的中国家谱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堪称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档案”。

少数民族家谱,作为记载各少数民族家族世系、人物和事迹的历史图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提供了最生动、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家谱是连接上辈与下辈的一种载体。既然维吾尔族传统已有记载家谱的习惯,但种种原因把这个习惯中断。近年来,维吾尔族人中记载家谱重新兴起。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迁徙聚居生活的地方,也是多种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在历史长河中,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既推动了各民族文化发展,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党的培养是我一生精彩,坚定的信念、不折不绕的精神是我永不变的人生!为人民服务是永生的宗旨。”由此,阿里坚修编的《阿氏祖谱》开宗明义:踏着祖辈足迹,探索世界,强我中华。

阿里坚修编《阿氏祖谱》,得到全家人与亲朋好友的一致赞同。

【七】

《阿氏祖谱》前言即写到:新疆是中国的领土,维吾尔族【回鹘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在《阿氏祖谱》中,我们清楚的看到:现代维吾尔族是经过漫长的民族融合与发展而形成的,同我国许多历史悠久的兄弟民族一样,在历史上曾有过各种不同的民族称谓,直到1935年才开始统一使用“维吾尔”这个汉译名称。

史记646年唐封为回纥赤狄汗 都督,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回纶保义可汗遣使唐王朝,请求将族名“回纥”改译为“回鹘”,取其族人“回旋轻捷如鹘”的意思。

公元840年,部落先后分立甘州回鹘汗、西州回鹘汗、龟兹回鹘国、喀喇汗王朝西回鹘国,一部分被唐朝赐为李姓。进人元朝却明朝,回鹘又改称畏兀儿。

1935年,新疆召开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会上应维吾尔族改变民族称谓的要求,提出把它写作“维吾尔”,经省政府会议通过,并正式发布布告。

布告说:此名称狭义言之,为保卫自己民族之意,广意言之,为保卫国家之意。与威武尔一称,亦无冲突处。顾名思义,当生爱国家、爱民族之观念。

《阿氏祖谱》提出:每个家庭成员要坚持中华民族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阿氏祖谱》记载着家庭祖训:以国家、人民利益为最大利益,建好健康家庭。

特别提出阿氏家族追求: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崇尚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先进技术,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为家争光、为国添彩,科学求是、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维吾尔族人的名字是这样组成的:前面是的本人名字,后面加的是父亲的名字,一般叫前名后姓,这个姓是,以尊父而定的,但是若无记载,很容易断代。

《阿氏祖谱》说:阿氏姓为家族姓,后代不忘祖先传承,起名首字即为“阿”姓。其“家规”说到: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得危坏公共安全;不得违反道德准则;不得作风不正腐化堕落;不得欺辱长辈拉帮结伙;不得信奉宗教迷信。


【八】

不能不说,阿里坚编修的《阿氏祖谱》,与时俱进,给于了更深远的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维吾尔族同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分裂,进行了长期斗争,进一步加强了抵御侵略和反分裂的力量。历史上维吾尔族的政治家、学者、翻译家如廉希宪、阿礼海涯、桑哥、安藏、贯云石、鲁明善等,都对祖国作过很多有益贡献。

维吾尔族在历史上也有编纂家谱的传统,在发展中,政治更替与民族的兴衰,使得在一段时期内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只有极少数人给后人留下了族谱。

就是迁入内地的维吾尔族人,也给后人留下了族谱。湖南省的《翦氏族谱》记载,湖南维吾尔族的祖籍原本不在湘楚之地,而是源于元朝时西域的高昌王国,即现在的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哈勒便是哈密人,是当时高昌王国一位英勇善战的名将,他被认为是湖南维吾尔族的血脉源头。

河南省西北部渑池县档案馆曾经征集有《豫西维吾尔族刘氏宗谱》档案资料,记载了维吾尔族迁入河南定居的经过情况。

俗话说盛世编史,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家族史虽然有一定地局限性,而内容也仅限于家族,但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家谱中也能反映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等。

家谱还为地方史、家庭结构与功能、社会结构、妇女地位、优生学、民俗学、经济史、科技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可信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中国少数民族家谱通论》作者之一、上海图书馆王鹤鸣研究员曾经说:“大量的少数民族家谱告诉我们:中国的各族人民之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是几年、几十年,而是千百年。这样长久的相互交流,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解的特殊亲缘关系,最终形成了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九】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事实证明,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以玉当纸、持刀代笔、用心颂圣、亦文亦艺”的新疆著名金文篆刻家、艺术家薛林,在“寻找传统文化之根”。阿里坚修祖谱,让薛林颇有感触,表示要用自己的铁笔把《阿氏祖谱》铭刻在“古陶”石上,以志纪念。

资身媒体人、出版人、新疆书香天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开武与他的团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倡导并推动新疆各族人民多读好书、互相学习,增进文化认同,助力民族团结和全民素质提升。

“谱乃家之根本,家乃国之脉搏!” 陆开武作为阿里坚的老朋友,对于《阿氏祖谱》,他说:“家!是中华民族!国家的细胞!一个细胞都不能健康成长又何谈兴邦爱国!所以爱国者必皆尊祖爱家之士。”

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阿里坚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我和我的祖国”的故事,分享着国家繁荣昌盛的荣光。

阿里坚说:“新中国70年风雨如磐,由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维吾尔族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希望世世代代为建设好我们的祖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不负复兴梦。

在大校阿里坚的心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

中华文化凝结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自信源泉,进入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正立潮头。


轮值主编:韩好、成才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