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番禺古灞韩氏大宗祠祭祖随笔

(一)

2023年4月14日,应香港韩氏宗亲会前理事长韩成斌大哥的邀请,我去参加番禺古灞乡韩氏大宗祠于15日举行的春季祭祖活动。

今年开春以来,榆林扬沙天气频现,这对于一个有哮喘和慢阻肺的病人来说,不啻是灾难,时时萌生"适彼乐土"之心。十四日,沙尘又极天际地而来,我躲之唯恐不及,急急登上飞机,向南飞去。飞机要降落了,空姐报告广州地表气温是二十七摄氏度。走出候机大厅,果然觉得气温适宜、空气湿润,整个呼吸系统就像干涸的渠道获得了春水的滋润,呼吸马上顺畅了许多!正为享受到这样的气候而高兴时,忽然看见久违的成斌大哥夫妇、德显大哥和一个小女孩向我走来,不禁喜出望外!五年不见,今日重逢,其乐何及!登机前,是小女孩给我打电话说她来接机的,我不知道香港到广州不用坐飞机,以为成斌大哥他们也是刚下飞机,正好与我邂逅,哪知他们是专程来接我的!这让我既感动,又难为情。毕竟成斌大哥已是76岁的人了,德显大哥也只比他小三岁;况且据小女孩说,番禺到白云机场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成斌大哥是番禺人,1979年申请获准入籍香港,1983年参加香港宗亲会,1994年任香港宗亲会常务副理事长,2007年至2018年任理事长。退任后,被推举为"永久荣誉会长"。他是番禺区原政协委员,在香港担任各种社会职务。他到香港后,一直从事建筑业,业绩斐然。香港是一个用实力说话的地方。他在香港宗亲会任职那么长时间,不仅因为他有雄厚的实力,更因为他有为宗亲服务的大情怀。

左起第三作者韩利飞、第四韩成斌大哥

可以说,我与成斌大哥是忘年交。2015年我和利忠两家六人出席了香港宗亲会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那时,成斌大哥正是宗亲会理事长。一个四百多人参加的大会,从筹备到举办,换给我早就累垮了,可是活动结束的当天下午,他就带着我们两家和一部分与会宗亲去游览维多利亚港,去观赏香港的夜景。

第二天,我们赴澳门,他派人送我们到过境口。第三天,他又在主持工地管理层会议之前抽出时间,和另一个宗亲开车送我们到机场。进入机场大厅,我怕耽误了他的正事,急着告别。他看了一下表,说还可以待15分钟。我们就又站在候机大厅里交流了15分钟。这样一位颇有建树、德高望重的人,竟和我们相处得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实在令人感动。

有一句话说得好,别人尊重你,不是因为你多优秀,而是因为别人很优秀。确实,我从成斌大哥身上发现,他和蔼、谦逊、热情,平易近人、含而不漏、彬彬有礼、乐于奉献。这就是现代古灞韩氏族人的风采!离开白云机场,一路上,我们说起彼此别后的情况,又愉快地回忆起往事来,语言像淙淙流水来回流淌着,轻松而快乐。欢迎晚宴设在名叫"渔船村"的地方,和我坐一个雅间的除成斌、德显大哥外,还有当地政府的领导和大宗祠的会长。介绍认识之后,主人宣布开席。我不饮酒,又听不懂啊啊呀呀、呱呱嘎嘎的粤语,就只管吃。席面以海鲜为主,脍鲤蒸鱼,嘉馐重叠,身边的人菜夹得勤,我略一客气,来者不拒,享受了一顿渔家美味。晚宴结束后,大家都有点疲劳,各自安寝。

(二)

旺盛的香火

第二天就是古壩韩氏祭祖的日子。我们九点三十分钟出发,分五组人马上山拜祖墓,分别拜东房、西房、南房、北房和市桥房的祖墓。我和成斌大哥去拜东房祖墓。东房祖墓有四座,分别坐落在两座毗邻的山上。从古灞村出发,约十几分钟的车程就到了山脚下。下车一望,祖坟所在的两座山,山形高大,绿树如云,气势不凡。从形势上看,这两座山是主峰,两侧的山峰像臂膀一样弯了过来,形成拥抱之势。我们向上走去,在离山脚不远处,见有三座墓自上而下排列着。三座墓都是交椅墓,每座墓都形同一座大交椅,墓的上面,用大石块砌墙,石墙围成一个上高下低半圆形筒状的祭祀场所。石块上沿有流线造型,墙中间嵌雕花墓碑门石,下面是用整块的花岗岩雕刻成的祭台。祭台正对入口通道,通道前是平台,侧立新造的石碑,给人以厚重、精致、永恒的整体印象。成斌大哥对家族故事如数家珍,他举着话筒向祭拜的人介绍古墓及其历史,我听不懂他的方言,上香后,就去看墓前的碑文。墓碑是2016年重修时立的,碑文则是旧碑上的碑文。原来古灞韩氏以韩琦公为宋太始祖,以文望公为大宗祠始祖。迁徙的情况是,文望公子孙因官宦仕途南渡,先籍南雄,居玑珠巷,后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有叔侄璧公、文祥公等五人离开玑珠巷南迁,于次年卜居番禺,并分地立门,形成五房。从兹各房均以始迁者为一世祖,繁衍生息至今。古灞韩氏显于宋,受宋恩不仕于元,而于明清两朝功名辈出,中文、武举人者众,高中进士者5人。他们功名显赫,为官守正,清名惠誉,流芳至今。此山的三座坟墓分别是:东房一世祖丹一朝议墓,建于宋理宗宝祐元年,距今七百七十二年;二世祖墓,距今七百三十七年;七世祖崑石韩公墓,至今五百八十七年。前两座墓,在明正统、嘉靖、清道光年进行过三次重修,七世祖墓也于嘉靖、道光年间重修过。几次重修都是因朝庭赐红石奉命而修建的。处在邻山的另一座墓是明朝韩殷公墓。墓周边石柱、石条倾圮。石柱又粗又大,据说有十几吨重。这座大墓已被番禺区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通过立项,政府准备近期拔款重建。

2016年,为了"慎终追远,贻祖先之辉煌,奖励后人,期以光而大之",古灞韩氏阖族集资,加之番禺文物局拨专款支持,对前三座坟墓进行了重修。四座坟墓均在山中,前有照,后有靠,青山合抱,茂林作幡,雾气集散,凝祥聚瑞,实在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这景象,让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话:富贵出在门里,子孙出在坟里。难怪古灞一族,千百年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原来是得益于祖先坟墓风水的阴庇!

(三)

宗亲云集大宗祠

十一点三十分,我们到了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古灞大宗祠。大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959年拆去中座、后座及其附属建筑,1994年集资四百余万元重建。特别要说明的是,大宗祠的重建,成斌大哥和香港韩氏宗亲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斌大哥是目睹大宗祠被拆全过程的人,他曾于祠堂门前祈求:“祖先有灵,请保佑子孙后辈有机会重修。”并记录了拆去建筑的尺寸、柱子的数目等。正是在他的倡导奔走影响支持下,大宗祠才得以重建。在建设大宗祠的过程中,成斌大哥呕心沥血,劳怨不辞,工程历时四年告竣,终于圆了他的少年梦。之后,在大宗祠举行的春、秋两季祭祖活动中,他参与组织活动、主持大局,带领香港宗亲参加活动,三十年如一日。这样的功德,获得了族人的高度赞誉,但他却认为这是自己作为韩琦公后裔应尽的责任,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可以说,没有成斌大哥的奉献,就没有大宗祠的今天!大宗祠占地十亩,建筑布局呈长方形,两侧是偏殿廊庑甬道等附属建筑,主祠有三进,依次是前座(门楼)、中座、后座(供奉祖先牌位)。三座建筑宽均近三十米,前座与中座相距三十米,中座和祠堂距二十五米,它们和两侧的建筑围成了两个小广场,十分规整,也比较宽敞。门楼前的广场更大,边上有一条道路通过,路外十多米处有一个方塘,树木围塘,水濯苔藓。塘的一边,树荫下,竖立着十三幢为明清考取举人进士者立的碑,像个小碑林。三座建筑均坐落在一米高的石基上,一进比一进高,从前座的十三米多,到后座的十六七米。三座建筑中间起脊,飞檐四挑,青砖墨瓦,加上檐下并列的粗大的花岗岩柱,一看就像雄伟的宫殿,气势恢宏,古典苍劲。说实话,大宗祠无论在规模上看,还是气势上论,都是我见过的第一座。前座是门楼,是1959年拆除时唯一幸免于难的原建筑,基本保留了初建时的原貌。楼前两尊石狮雄踞于台基上。正中央有一道门,"韩氏大宗祠"的大幅牌匾悬挂在门头上。门扇是红木做的,门宽两米多。门和两侧的砖墙将八九米深的前座一分为二,门外廊道上四根花岗岩石柱支撑着石梁,门里是石柱木梁。梁上面排列着整齐的木椽。木敷黑漆,柱赋对联,大门里侧两边砖墙上各贴一张门神画像,整体显得古色古香,是弥足珍贵的古代建筑。中座较为轩敞,深二十二米,前后两侧安装落地窗,中间敞开,但厅中央树立四扇带窗棂的门作为屏风,上下顶格,以遮住从门楼向祠堂直视的空间。祭祀毕的宴席就摆在中座大厅里,可摆三十多桌。中座柱粗梁曲,架构复杂,牌匾相连,对联层出,集中展示了大宗词韩氏传统文化。后座坐落在最后面,深不及中座,但高度最高,表明了它的尊贵崇高的位置。堂正中摆放着祭桌,桌后是高大的祭台,祭台上有六七米高两米宽的包金木阁,阁内正面供俸着古灞韩氏的宋太始祖"两朝顾命,定策元勋"的韩琦公画像,下面是列祖列宗的牌位。琦公执笏着袍,头戴官冕,气宇轩昂,在四周金色的映衬下,更加生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更何况大宗祠有如此之气势。所以,古灞大宗祠声名远播,影响巨大。当天来自港澳、大陆各地和古灞乡祭祀的有五百多人。中午十一点半正式开祭。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情,络绎向前,参差参拜。钟声悠扬,香烟涌起,庄严肃穆,令人心中升起一种神圣崇高的感觉。

(四)

摄影韩利飞

午宴摆在中座大厅和左侧的偏殿里,共64桌。宴会结束后,成斌大哥有了时间,就带着我专门给我讲解大宗祠的传统文化和故事。大宗祠梁柱上牌匾对联很多。门楼上的第一幅对联是:"入座满芝兰总是桐枝连一气;堆盘惟黍稷愿偕桑梓永今朝。"门两侧的对联是"昌黎世家;魏国家风”。成斌大哥给我讲了"桐木韩"的故事。宋朝时,仅韩亿一门就出了三位宰相,门庭之盛,为天下冠。因韩家府第前有大梧桐,故称"桐木韩",所谓"棠棣行中为宰相,梧桐名上识韩家"。"昌黎"是韩愈公的郡望,"魏国公"是韩琦公的封号。成斌大哥说,古灞韩氏敬仰愈公、琦公,以他们的家风、家训为典范,以此来教育子孙后代、规范日常行为。我们来到中座后认真数了一数,中座里有"缵成堂""棠棣竞秀""及进士第""金城方略""翰林学士""宫保尚书""乔桐嘉荫""文魁""武魁""节愍"等十五块牌匾。对联有"南阳绵世泽;山斗振家声""武定一朝功高两汉;文起八代德冠三唐""巨构重兴韩族子孙昌盛,鸿恩永在魏家福泽绵长"等,大哥向我一一讲解了每块牌匾后面的故事,每幅对联所蕴含的文化。我对"山斗"二字不明白,大哥解释说,是泰山北斗的意思,意即功高如泰山,名昭如北斗,让我恍然大悟。他还特别提到"缵成堂"这块匾,他说是自己写信请韩亨林写的,至今未与书家见面,实为憾事。我说,韩亨林是我的叔叔,以后一起相约去北京时,我给他引见,他连声道谢。大哥又带我到后座前。一抬头"慎终追远"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四根柱子上有"敦厚家传,南阳枝叶遍禺石;本德名立,古灞开宗建祠堂。""健笔扫颓风愈宗雄文师百代,良臣匡盛世琦祖伟业粲千秋。"两副对联,字写得雄壮霸气,正像所供列祖列宗的功业名望。在琦公像和列祖牌位前,大哥久久伫立,他说,1994年花四百多万元重修这座祠堂,付出这样大的代价,就是为了慎终追远,光前裕后,让古灞韩氏更加兴旺发达。接着,我们来到左边的偏殿,殿的正面挂着镶在框中的《魏国公治家格言》《魏国公立身格言》,还有《韩氏家训》。我仔细读了一遍,颇受教益。且看《古灞韩氏家训》:"和宗亲,明人伦,崇祭祀,崇学业,出税役,谨婚姻,行周恤,扶患难,别互混,辨异端。"多么简明深刻!参观完这里,大哥又带我到对面的偏殿,他边走边说,这里有一张近百年的照片。康有为变法失败后,因古灞有他的弟子韩文举讲学,所以康先生曾到古灞韩氏西房避难。民国十四年大宗祠重修开幕时,康先生是主礼嘉宾,期间和乡贤一起合影留照。我走进去,果然看见了这幅珍贵的照片。康先生端坐中间,白须黑帽,古风十足。看着这些先贤圣哲,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大宗祠之不凡的地位,可见一斑。

最后,大哥说:古灞韩家在明朝出了许多举人进士,其中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进士韩殷公就是其中的代表。大宗祠就是殷公于成化年间建的。殷公初入仕为邢部郎中,两次被擢拔为刑部尚书,惜一次因“丁父忧”,一次因“丁母忧”离职。他为官清廉,不阿权贵,铁面无私,有包公之称。因功绩昭著,朝庭赐建十二柱牌坊一座,名“山斗流芳”,立于东房家庙"敦本堂"前,两边镌刻对联:“山斗千秋垂气象;车书一统奉君王"。大街前后有"下马石",大小官员到此下马。督府韩雍为此提诗曰:"奕奕牌坊奠海邦,望中山头共低昂。名扬宇宙訇文戴,势阻风云压武昌。老子远陈新俎豆,宾尸来格旧芸香。诸孙不改尔翁教,奕叶有人华典章。"听成斌大哥两个多小时的讲解,看了对联、牌匾、家训,我受到了大宗祠韩氏文化的熏陶,深受启发教育,此时一听"诸孙不改尔翁教,奕叶有人华典章”,忽然大悟,哪里是什么自然风水的缘故,继承先祖遗教,发扬优良传统,慎终追远、光前裕后,才是古灞韩氏人才辈出、家声远振、郡望显赫的最好"风水"啊!

(五)

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三代而斩。"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好的家风、家教,没有把子女教育好。子女或者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坐吃山空;或者骄奢淫逸,花天酒地,挥金如土;或者嗜赌吸毒,五毒俱全,作恶多端……这样的后代,哪能不把祖宗的基业败光!但是,我们看,也有不是这种情况的,如吴越王钱镠家族,历一千多年,近代都是人才济济,钱学森、钱三强、钱穆、钱钟书……还有和琦公一起驻守边防抗击西夏的范仲淹家族,至今隆昌;还有曾国藩曾家,子孙后代,代代兴旺发达,善声腾起,族誉飞扬。为什么这些家族能够长盛不衰呢?就是因为他们家传好,家教好,禀持祖训,后继有人。树长在肥沃的土地上,才能根深叶茂,长成参天大树。家族一代代积淀的精神财富,就是家族子弟成长的土壤,积累得愈深厚愈肥沃,才能愈培养出优秀人才。对于我们每个家庭、每个家族、每个姓氏甚至一个国家来说,我们既要继承优秀文化,又要与时俱进,为家族文化增添新的沃土,提供新的养分。继承发扬并重,创新创造并举,这样,我们就能突破"三代而斩"的魔咒,就能代代相传,克昌厥后。你看古灞韩氏,他们多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成斌大哥,多热爱家族文化!古灞人才,我们前面已提到,而成斌大哥有五个孩子(四女一男),他们都是留英、美名校的学生,儿子去留美时,他还专门送了《昼锦堂记》。现在孩子们都很有出息。这样的家族,这样的家庭能不兴旺发达吗?!

2006年至2009年,我主编《榆阳区韩氏家谱》。初开始,我并不愿意担当这个责任,待钻进去以后,又痴迷到出不来。天下韩家不分户,从受姓始祖韩武子到今天的韩正,韩家出现了无数伟大的人物,你只要认真研究上几位,就够你受用终生的!

韩愈、韩琦家训,已被中纪委树为典范,韩氏家族文化传承生生不息,全国各地韩氏祠堂文化再一次印证了中华民族太伟大了!再一次印证了没有家族有文化,就没有灿烂的中华文明,家族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根源……

(2023年4月18日写于广东,修改于榆林)

———————

责编:孔之众

编审:赵永光

编发:新媒体头条

推广:地球村民网

轮值主编:韩雄亮


轮值主编:韩好、成才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