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靖边县,这里有一望无垠的黄沙草滩、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奔腾不息的黄河大江,在这片广袤而贫瘠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的不屈的生命,书写了最为壮美的篇章。著名书法家韩亨林便出生在这片生命不息的黄土地上。
今日,中央新影传承影响力栏目有幸采访韩亨林先生,我们将一同感受韩亨林先生对于书法的感悟与思考,为官从政的心路历程以及他的静墨人生。
韩亨林,笔名山人,号聚雅堂主,汉族,1953年1月出生于靖边县新城乡,1977年毕业于延安大学中文系,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1974年9月入党。十八届中央纪委委员、中央纪委驻司法部纪检组原组长、原司法部党组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维权鉴定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名誉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院名誉院长,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兼职教授、国学教育中心名誉主任,延安大学兼职教授,榆林学院兼职教授,北京书法院顾问,《书法导报》顾问等职。
《传承影响力》栏目组:您的书法造诣如此高深,请谈谈您对书法的感悟。
韩亨林:我觉得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为“五法”,即“道法”、“心法”、“声法”、“情法”与“和法”。
所谓“道法”说的是规矩,书法之道在于传承先贤;而“心法”则是对悟性和天赋的表达,人应该认识自己,有针对性地研习;“声法”则是要求书法创作要像优美的交响乐那样,章法布局如音乐之起伏变化,给人美的享受;“情法”是对创作者主观情绪的要求,把正能量弘扬;而“和法”又被称为“辩证法”,是指行笔用墨、章法布局需要讲究浓与淡、收与放、徐与疾、粗与细、密与疏等诸多辩证关系,最终达到“中和之美”。
就书法协会的角度来说,一是要积极探索建立权威的书法作品鉴定机构,二是要制定艺术品市场的行业规范,三是要规范书法展览和书法比赛,四是加强执法,查办一批大案、要案,五是加强宣传,提升书法从业者的维权意识和法律素养。
《传承影响力》栏目组:您又是如何创作《奥运赋》的呢?
韩亨林:《奥运赋》的创作其实最初我没敢答应,这么一副书法长卷要完成就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当时十分忙碌,出于对作品的尊敬我拒绝了。后来,他们还是直接找到了我家里,说是作为辅助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我便欣然接受了。
后来,《奥运赋》这份行草书长卷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10·17国际消除贫困日主题晚会”上拍得232万元,全部用于贫困地区小学操场建设,能够尽我所能为山区教育做出贡献是我莫大的荣幸。
《传承影响力》栏目组:您是如何做到位居高位却不骄不躁,以人民为中心?
韩亨林:退休以后,我也曾总结了我的从政生涯,我到司法部工作后,首先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思考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充分总结与处理好十个关系。在其位,谋其职,是我们要明晰的,更要深知一名党员的职责与义务,坚持贯彻学习党的理论思想武装自我思想。然后要坚持谦虚进取、向优秀者学习,不断思索、锐意改革、严格履行着纪检监察职责,要时刻思考为人民服务,用自己的思想和文化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担负起改革者、思考者的重担。
身居要位,就要恪守职责,我一直都是履行工作和坚持爱好严格分开,书法是我钟爱的艺术,但那只是业余时间的事,永远要放在工作的后面,决不能为此耽误和影响工作。我从不轻易发表观点,尤其是重大公开场合,但若说到陕北、说到童年、说到书法,我立刻来了精神,滔滔不绝,毫无保留。
陕北人的正直善良、憨厚淳朴、自信坚韧,用勤奋和智慧执着地创造奇迹,实现理想。这是韩亨林先生对陕北人的写照,也是他对自我的要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守自我内心追求,这便是独特的韩亨林。
(韩萍 辛智博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