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力建博士:发展“中医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章力建,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老科协农业分会会长、“中医农业(产业)研发团队”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博士,博导。

章力建1988年在比利时让布鲁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1994年起,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贵州省省长助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巡视员等职。获2019年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大会“突出贡献奖”。

章力建大半生致力于“中医农业”科学研究,是我国“中医农业”首倡科学家,撰写了多篇“中医农业”方面的论著,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把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中医文化融合传承,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医农业”就是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

章力建的理论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用中草药生产“两药”(农药和兽药),保护动植物生长;2、用中草药加上天然营养元素的组合搭配生产“两料”(肥料和饲料),促进动植物生长;3、利用具有功能性的动植物(如:中草药活体)与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生相克机理,调理动植物生长。它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饲料添加剂以及各种抗生素、激素的使用,有利于动植物健康生长、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等。

章力建认为,“中医农业”可为农产品产地的水、土、气立体污染综合防控和改善产地环境,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

章力建说,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然而由于化学药剂的使用给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比如,随着大棚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生产集约化程度增高,危害蔬菜生产的虫害、病害日益严重,病虫害的抗药性也越来越强。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但破坏了作物的根系,也破坏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打破了土壤平衡,造成恶性循环,致使病虫害防治越来越难。而“中医农业”就是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达到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目的。


章力建提出,中医和农业实现优势互补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是利用生物体或提取物实现农业绿色防控。二是利用生物元素和其他天然元素搭配达到动植物生长调理效果。例如在西红柿大棚里,茄科作物非常普遍的早疫病、晚疫病、枯萎病、蓟马也没有发现,而且能够剪枝再生。三是利用生物群落间的相生相克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例如利用茶叶的吸附性和喜欢适度遮阴的特点,在茶园种植花香、草香、果香植物为茶叶增香,又可以为茶树适度遮阴,为茶树创造适宜、健康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实验表明,利用中医农业技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明确的产品品质区分度。中医农业农产品具备“差异化”特点,有助于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

“中医农业”可以生产有利于占人口总数约70%的亚健康人群提高免疫力的“食药同源”或“功能性农产品”。

章力建指出,在实践中,“中医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具有四个层面的业态组成:1、基础业态,一般指的是基础的农业(中医农业种、养殖业)和加工业。2、中级业态,指的是与消费者有交互体验的业态,包括餐饮,休闲,娱乐,养生,文化体验等。3、高级业态,指被品牌化,可以被输出的中医农业产品体验(店),(专卖)店铺或(特色)产品。4、特色业态,指当地独有的,或最知名的业态体系(道地中药材和当地优势中医农业产品)等。四个层面的业态之间互相融合,共同构成“中医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生态体系。同时他又指出,“中医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应包括三个层面的设计内容:1、基本层面,用中医技术方法优化农业生产实践;2、中级层面,用中医思维和方法来协调农业生产思路;基于中医相生相克机理,利用生物群落之间交互作用提升农业系统功能);3、高级层面,用“中医整体观”来提升农业生产布局及基于中医健康循环理论集成生态循环种养技术模式。目前,“中医农业”已获得国内外高度认可,功在长远。“中医农业”将产生资源聚拢、优势互补,集成创新、合作共赢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将为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对此,章力建对“中医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提出如下建议:

1、把中医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有机衔接,将中医农业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的平台载体和重要抓手。2、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原则,支持选择区域内基础好、规模大、有特色、比较优势显著的中医农业相关主导产业,打造一批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中医农业特色产业集群。3、要形成中医农业发展工作合力,攻坚克难,形成创新型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思路,建立各种类型“中医农业示范基地”。4,要把“中医农业”植入“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优势融合,填补有机农业生产成本高、产量低的短板。5、应制定国家层面的“中医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和推动“中医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6、制定“中医农业”行业标准,构建统一认证监管平台。7、促进多学科联合协同攻关,推进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中医农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加深“中医农业”关键领域和作用机理研究,培养后备人才。8、结合农业农村部化学肥药“双减”措施,在全国开展“中医农业”肥药替代化学肥药行动。9、加大对“中医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对“中医农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设立“中医农业”肥药购买补贴政策,对从事“中医农业”生产的农户和企业给予补贴,并鼓励和扶持“中医农业”肥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10、要积极对接养生保健的社会需求,培育“中医农业”产业链,并在普遍关注的关键领域促进形成产业集群。11、建立“中医农业”国家试验区,形成各类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12、积极筹建“中医农业研发平台(中心)”,把“中医农业”发展成为涉农新学科。13、筹建成果转化及技术集成示范基地。14、积极创造条件,筹办和组建“中医农业学(协)会”。尽快出版《中医原理技术方法农业应用100例》,并培育一大批能熟练掌握“中医农业”生产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15,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要立足当地中医农业特色资源培育,壮大中医农业扶贫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各民族共同迈进小康作贡献。16、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尽快建立国际中医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盟。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生产新途径,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章力建给出了“十四五”期间“中医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方案:

一、将“中医原理技术方法农业应用(中医农业)”植入国家支持的农业重点项目的农产品生产程序中,以生产优质高产、生态安全、色香味全、功能性强、保鲜期长、抗逆性好的产品,并且生产成本有所降低、耕地质量有所改善等效果,努力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合作共嬴的成果。

二、筹建一批“中医农业种养立体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即《空中有蜜蜂十地上有果园十林下有草禽十地下有蚯蚓》模式,按“中医原理技术方法农业应用(中医农业)”思维和“中医整体观”设计项目方案。

三、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中医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体系”。当前,中小规模种植户的家庭经营仍然是我国农业最主要的经营方式。据数据显示,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户98.1%,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超70%,因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各异,因地制宜加强扶持小农户对中医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加快推进中医农业产业发展要使广大小农户激发内生发展活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内生发展能力,走内生型中医农业产业发展之路。

四、构建中医农业“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链经营模式。做好中医农业产业价值链的两端:技术和品牌,其他环节整合最好的产业链资源,成为产业链的组织者与整合者。形成“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服务基地+区域农业”的中医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群驱动型)。

五、产业布局需要关注两方面:1、中医农业产业应助力配合在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对新兴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2、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布局应通过在重点领域推动重点集群的发展实现整个中医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六、拓展农业功能,将中医农业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休闲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链。以2019年的数据来看,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

七、实施并适时提升“中关村绿谷生态农业产业联盟”批准发布团体标准:《中医农业标准化第1部分: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规范》,标准编号为T/GVEAIA015-2020。

八、由世界中联中医与农业产业分会与国际中医农业联盟等单位联合汇编《中医原理与技术方法农业应用(中医农业)100例》,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九、尽快研制出“中医农业投入品基本配方表”,以便各地农业科技人员根据当地实际需求(不同农产品及产地环境等)改配,在生产实践中取得更佳效果。再探索用“人工智能配伍筛选平台技术”和“远缘杂交”“单倍体育种”等方法形成该“基本配伍表”的升级。版,生产效果更好的中医农业投入品。

十、充分发挥中医农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业有效衔接中的作用。多年来,“中医农业”团队在西南石漠化地区、东部盐碱化地区、西部寒旱地区及广阔的草原地区将“中医农业”植入当地传统农产品生产方式中,形成了“中医农业”技术方法集成思路在上述地区推广模式的大量经验和成果。

以这些经验和成果为基础,发展有当地特色的中医农业产业,推动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章力建博士:发展“中医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章力建博士与袁隆平先生畅谈农业科学的未来

新媒体头条主编:韩雄亮 特约研究员 母瑾)

———————

责编:孔之众

编审:赵永远

轮值主编:韩雄亮

编发:新媒体头条

推广:地球村民网



轮值主编:成才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